好茶、好水,永远是嗜茶者刻意的追求。黄山不仅盛产名茶,而且多有名泉。《中国茶经》载“黄山旧名黟山,东峰下有朱砂汤泉可点茗,录巴微红,此自然之丹液也。”名山、名茶、
名泉,相得益杉。用黄山泉水冲泡的黄山茶,茶汤经过一夜,第二天茶碗也不会留下痕迹。
用黄山泉泡饮黄山毛峰,还会产生—种奇特的景象。说是经冲泡后的毛峰一旗—枪直立,雾气结贝,滋味醇爽甘甜,汤色淡黄明澈,多次冲泡香味犹存。
黄山有泉共分三处,一是温泉,古称汤泉、朱砂泉。在紫石峰麓海拔650米处,“口如碗大,出于洞涧。"“石池天成,长丈许,阔半之,深不逾三尺,莹澈见底。旁有倚石、碧色可枕。上蒸气如甑,下布细砂。砂中沸泡喷涌蟹眼鱼眼,以次上升,旋而成珠,迸散而四射。”二是锡泉,在后山松谷庵南侧,海拔560米,与前山温泉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相距约7公里多。出露口有两组,水质与温泉大体相同。三是圣泉,在圣泉峰顶,宋《黄山困经》云:“其味甘美,可以炼丹煮石。”
三处黄山泉中以汤泉最为著名,早在唐代就曾有贡岛和杜荀鹤两位诗人赋诗赞美。贾岛诗《纪汤泉》云:“维泉肇何代?开凿同二仪。五行分水火,厥用谁一之?在卦得既济,备象坎与离。下有风轮煽,上有雷车驰。霞掀祝融井,日烂扶桑池。气殊卷石历,脉有灵砂滋。骊山岂不好?玉环污流脂!至今华清树,空遗后人悲。退哉哲人逝,此水真吾师。一灌三沐发,六凿还希夷。伐毛返骨髓,发白令人黟。十年走尘土,负我汗漫期。再来池上游,触热三伏时。古寺僧寂寞,但余壁上诗。不见题诗人,令我长叹咨!”
杜荀鹤诗《汤泉》云:“闻有灵汤独去寻,一瓶一钵一兼金。不愁乱世兵相害,却喜寒山路入深。野老祭坛鸦噪庙,猎人冲雪鹿惊林。幻身若是逢僧者,水洗皮肤语洗心。”
两位诗人对汤池充满感情,慕名而来,托物抒情,说明汤泉历史悠久,声名不同凡响。更为可喜的是,也是在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时任新安(今黄山地区)剌史的李敬方曾作《汤池》诗曰:“龙讶经冬润,莺疑满谷暄。善烹寒食茗,能变早春园。及物功何大,随流道益尊。洁斋齐佛主,痊病夺医门。”他因患风疾“头风痒闷”,两次到温泉浸浴、他认为泉水不仅可以“善烹寒食茗”,还能够“痊病夺医门”,可谓是神奇之至。而唐代歙州刺史,身患疾病久治不愈,用黄山温泉洗浴后,竟然也是一夜除疴。宋宣和年间,任徽州(今黄山地区)太守的汪藻,也曾写过一首赞美黄山泉水的诗词;他说:“甘泉与茶宜,就没岩下清。伏槛肆遐瞩,归云入檐楹。”
到了明代,则又有时任兵邵尚书的休宁人程信以一首《游黄山》叙述了自己汲泉烹茶的感受。千涧涌青围佛寺,诸峰环翠拱天都。烹、余的从小水,燃烛频吹炼药圹。为问老僧年几许,仙人相见可曾无。”后两位作者,虽时隔数百年,但感受相通,由此看来,以泉烹茶,古来有之。
“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据现代科学测定,黄山汤池常温42℃,属于富含重碳盐酸的淡温泉,出于山麓之间,不含有害物质,可以泡茶可以酿酒。沐浴其中,还可防治皮肤、关节、神经方面的疾病。用黄山温泉洗浴,还可以使人体健心清。传说轩辕皇帝在黄山炼丹时,就是先用温泉洗浴,尔后才羽化登仙的。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黄山温泉题下“天下名泉”。一位叫李盛仙的游客写了一篇“游名山品名茶”的文章,将自己在黄山用黄山泉泡饮黄山毛峰的感觉写得妙趣横生,仿佛仙境一般,令人痴迷欲往。“从黄山下来,到桃源亭茶室作片刻小憩。桃源亭荼室坐落在桃花溪畔,依山傍岩,环境幽雅,亭前有一长廊,为人们品茶观山提供了宽阔的空间。黄山毛峰茶,沸水冲下后,只见碗内热气缭绕,继而直线升腾并逐渐扩散,大有绕梁三日,茶室留香之妙。再看那茶叶,雀舌般竖直悬浮于汤中,每片茶叶含一滴水珠,恰如‘雀舌含珠’。桃源亭荼室得天独厚之处就是汲用温泉之水,此水水色清澄,水味甘醇,吸引了不少游客在离开黄山前,买了毛峰茶,再用水壶盛满一壶温泉水带着,回家以后与全家老小或亲朋好友共品香茶好水。”正所谓“高山多云雾,灵气育毛峰。仙鹤白毫灿,茶香三沦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