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味在中药五味中是一种显著的特征,其阈值极低,即使微量也能被人体感知。在日常饮食中,苦味常见于食物和饮料中,例如苦瓜、百合以及苦丁、菊花等。然而,尽管人们本能地排斥苦味,中国人却能忍受茶的苦味,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和生理原因。
茶叶的主要成分茶多酚赋予了茶叶苦味的特质,尽管茶叶中也含有氨基酸等甜味物质,但苦味仍然是茶叶的核心味道。正因为如此,刚开始接触茶的人往往会排斥它,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青少年更喜欢可口可乐而不喜欢茶。
然而,中国人长期以来对茶的接受和喜爱并非偶然。在中国文化中,苦味被认为具有泻火、燥湿等功效,因此人们在潜意识里可能已经将苦味与某种功效联系在一起。此外,中国人长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茶被视为道教的服食饵药,逐步被更多人群接受。从最初与其他药材配伍成为方剂,到唐代陆羽倡导在茶汤里只放盐巴调味,再到宋代徽宗以后茶的清饮逐渐流行,整个社会对于茶的接受程度逐步提高,茶的苦味也逐渐被普遍接受,成为一种嗜好品。
在茶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制茶技术的进步也改善了茶的苦味。例如,明代利用炒青大面积取代蒸青,使茶的香味在一定程度上遮掩了苦味,使茶更易于被普通人接受。此外,现代制茶技术的发展也减少了茶的苦味,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茶。
尽管茶确实有苦味,但由于其功能性和文化内涵,人们愿意接受它。随着制茶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茶的习惯形成,茶的苦味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而成为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嗜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