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品质特征
成品茶挺直,两端略尖,扁平匀整,肥厚壮实,全身白毫,茂盛而不显,含而不露,色泽苍绿,叶主脉呈猪肝色,宛如橄榄;入杯冲泡,芽叶徐徐展开,舒放成朵,两叶抱一芽,或悬或沉;茶汤清绿,香气高爽。
三、冲泡方法
2.从包装袋中取出三至五克的茶叶放入杯中,可以将茶叶的根部朝下进行放置;
3.冲入90摄氏度左右的开水,开始冲泡时不要加的太满,到差不多快一半的时候就可以了,等茶叶慢慢的舒展开来;
4.茶叶舒展的差不多时加入第二次开水,等几分钟,等到茶汤温度差不多时就可以进行品饮了。在品饮时不要一次性全部都喝掉,剩下三分之一左右,以便于后面的冲泡。
四、真伪鉴别
1.外形:太平猴魁扁平挺直,魁伟重实,简单地说,就是其个头比较大,两叶一芽,叶片长达5至7厘米,这是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其鲜叶持嫩性较好的结果,这是太平猴魁独一无二的特征,其他茶叶很难鱼目混珠。冲泡后,芽叶成朵肥壮,有若含苞欲放的白兰花。此乃极品的显著特征,其他级别形状相差甚远,则要从色、香、味仔细辨识;五、审评
1.形状:主要是看干茶的条形,猴魁的条形属扁形茶。茶条特扁特薄和两枝以上茶条叠压成形的扁形茶不是正宗的太平猴魁茶;2.嫩度:主要是看猴魁原料(叶质)的老嫩程度。嫩度好的猴魁茶一般给人的感觉是:其扁形茶条身骨饱满,叶质肥厚重实,不干瘪瘦薄,手掂有沉重感,丢进盘中有当当响声;
3.色泽:即审看干茶的色泽和光泽度。优质太平猴魁的色泽具有与其他名茶明显不同的特征——就是干茶色泽为“苍绿匀润”。“苍绿匀润”中苍绿是高档猴魁的特有色泽,所谓“苍绿”,说白了是一种深绿色,“匀润”即茶条绿的较深且有光泽,色度很匀不花杂、毫无干枯暗象;
4.净度:一般是要求审看茶叶中的朴、片、梗、籽的含量及有无其它夹杂物;
5.汤色:主要评看茶汤的色度、亮度和清浊度。高档猴魁的茶汤应为嫩绿清澈明亮。嫩绿是指绿色中略带点青,与青苹果的颜色有些相象;茶汤十分清澈,透明度极好,明亮且毫无混浊。猴魁的茶汤色泽还较稳定,不易被氧化而发黄发红;
6.香气:主要是辨别茶香的类型、高低及持久性。(还应注意茶香是否正常,有无烟、焦、馊及木腥气等)高档猴魁蕴有诱人的兰花香,冷嗅时仍香气高爽,持久性强;
7.滋味:要求审评者辨别茶味的浓淡、鲜爽、回味感及有无苦涩味等。鲜爽醇厚,回味甘甜,独具“猴韵”,这些优异的味觉感受,是太平猴魁茶百年不败的根本所在;
8.叶底:叶底就是泡过后的茶渣,主要看它的嫩度、色泽和匀度。可先用搪瓷盘加水漂看,再捞出叶底,用手按压,主要是判断芽叶的软硬、厚薄和老嫩程度。高档太平猴魁茶的叶底大多为嫩匀肥壮,枝枝成朵,色泽嫩黄绿明亮。
产品分为五个级:极品、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1.极品:外形扁展挺直,魁伟壮实,两叶抱一芽,匀齐,毫多不显,苍绿匀润,部分主脉暗红;汤色嫩绿明亮;香气鲜灵高爽,有持久兰花香;滋味鲜爽醇厚,回味甘甜,独具“猴韵”,叶底嫩匀肥壮,成朵,嫩黄绿鲜亮;
1915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举办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中国送展的名茶太平猴魁几经评审,终以其卓越的内质征服评委,冠盖群芳,脱颖而出,荣膺金质奖章荣获一等奖章和证书。
1916年,在江苏省南京茶叶陈列比赛上又获金牌和优奖。从此太平猴魁茶便逐渐蜚声海内外。
20世纪30年代,太平猴魁曾在玻利维亚等国展销。
1955年,太平猴魁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1979年,在中国出口贸易中博得五大洲客商好评。
1982年6月,在长沙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评为全国名茶。
1983年,被外贸部评为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1986年5月,在福州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评为全国名茶。
1988年,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名特优新产品评选被评为金奖。
1990年9月,在河南信阳市全国名茶评选全上评为全国名茶。12月,太平猴魁茶评为安徽省优质食品。
1997年11月,获安徽省政府授予的首批名牌农产品称号。
1999年,朱镕基总理访问美国的时期,江总书记就委托朱总理带给他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的老师顾毓琇的礼品就是太平猴魁茶。
2001年5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视察黄山,喝太平猴魁茶赞称“好茶”。
2002年5月,荣获中国(芜湖)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并以500克7万元价格拍卖成功。
2004年,在国际茶博会上获得“绿茶茶王”称号,并以50克陆万壹仟元的价格拍卖成功。
2005年,在中国黄山(上海)茶交会获特等金奖,在拍卖会上100克太平猴魁茶创下15.9万元竞拍天价,轰动茶界。
2007年3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国家年”展览会上,亲手将太平猴魁和黄山毛峰等四种安徽名茶作为国礼茶赠送俄罗斯总统普京。
2010年11月25日,在第四届海峡两岸茶博会暨武夷山茶节上,“猴坑”牌太平猴魁荣获“金芽奖”、“中国绿茶十大品牌”两项大奖。
2012年,由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和《中国茶叶》杂志、中国茶科所、中国茶叶网联合评估的“201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揭晓,安徽省黄山市“太平猴魁”茶叶品牌价值达12.54亿元。
2019年11月15日,太平猴魁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九、产地环境
太平猴魁茶独产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地处北纬30°茶树生长“黄金线”正中,地貌为“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较少,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5-16℃,年均降水1556毫米,年日照1750小时左右;森林覆盖率79%,“绿”是这里的标志和骄傲。土壤母质主要为千枚岩、花岗岩风化物,以乌砂壤、黄砂壤为主,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并富含茶叶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
太平猴魁主产区更具独特小气候环境。一有黄山高大山体为屏障,形成局地环流,降温增湿;二是茶园海拔较高,有利于气温调节,云雾缭绕:三因茶园多朝北偏东,改变日光辐射,减少热的接收量,生态气象协调;四靠宽阔的太平湖水域,常年雾气蒸腾,大水体效应显著。
太平猴魁茶园多位于海拔300-800米的中低山带,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主要树种为常绿阔叶林、竹林等。优良的地方茶树品种──柿大茶,是成就太平猴魁品质独特的又一重要因素;柿大茶品种具芽叶肥壮,茸毛多,节间短,叶色深绿,持嫩性强等特点;所制成茶氨基酸(7.89%)、多酚类(34.09%)等有益成份含量高。
太平猴魁,产于安徽省黄山市北麓的黄山区(原太平县)新明一带,该区低温多湿,土质肥沃,云雾笼罩。主产区位于新明乡三门村的猴坑、猴岗、颜家。尤以猴坑高山茶园所采制的尖茶品质最优。茶园皆分布在350米以上的中低山,土质多黑沙壤土,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茶山地势多坐南朝北,位于半阴半阳的山脊山坡。产地低温多湿,土质肥活,云雾笼罩。
气温
海拔100—300米,常年平均气温15℃,海拔300米以上,低于14℃,7月份平均气温28.2℃,1月份平均气温2.1℃,春秋气温凉爽温和,4月和10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5.4℃、16.7℃。年平均无霜期210—220天,平均初霜日为11月5日,终霜日为3月29日,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4月15日,终止于11月4—9日;≥0℃积温为5085-5500℃;≥10℃积温为4384—4750℃。
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6.18千焦/平方厘米,日平均气温≥0℃期间的太阳辐射为369.69千焦/平方厘米,占全年总量射量73%。年日照时数为2000—223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光能资源比较丰富。
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间,据统计,25年平均年降水中,春季占28.9%,夏季占41.1%,秋季占19.4%,冬季占10.6%。年平均降水天数为125.6天,常年相对湿度80%,干燥度0.8以下,属湿润地带。
土壤类型比较复杂。中山区(内山区)主要是黄棕壤,即普通黄棕壤与山地黄棕壤,母质多为花岗岩、花岗片麻岩、角闪片麻岩,土壤深厚达1.5米以上,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好,pH4.8—5.5;外山丘岗地区(外山区)属下蜀系成土母质分化而成的黄棕壤为主,土层虽厚,但耕作层浅薄,质地黏重,底层常有不透水粘盘层,肥力和通透性较差,pH5—6.5;其次少部分沿河两岸及谷地,多为冲积土类,即沙质壤土(乌沙土),土层深厚,肥力高,能透性好,一般为高产茶园区。
清光绪年中后期,太平人在南京、扬州、武汉等地开设的茶庄、茶店、茶栈有上百家之多,太平茶叶沿江一带十分抢手,太平茶叶与茶商盛极一时。当时南京江南春设在家乡新明茶区的茶叶收购站,为了增加茶叶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和赚取较高的商业利润,专门请人将尖茶中枝头大小一齐的芽叶单独拣出,单独包装,运往南京高价销售,深受嗜茶人士喜爱,获得成功。家住猴岗的茶农王魁成(人称王老二),具有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特别精于茶叶加工,且思路敏捷,由此受到启发,认为与其在成茶后挑选,不如在采鲜叶时就开始精挑细制好,遂即在海拔750米的凤凰尖一个叫泼水凼的高山茶园内精心选出又壮又挺的一芽二叶,经精心制作,制出的干茶规格好,质量高,称为“王老二魁尖”。由于该茶的品质位于尖茶的魁首,首创人又名叫魁成,产于太平县猴坑、猴岗一带,故此茶称为“太平猴魁”。
清末太平人郑心周在南京开“江南春”茶庄,每年茶季在猴坑三门滩设收购点,为打品牌,请人从成茶中挑出尖芽称“奎尖” 出售,获利颇丰。受此启发,清光绪26年(1900年),人称王老二的王奎成,在猴岗凤凰尖下浮水宕茶园,采一芽三四叶,取一芽二叶制,成茶品质居尖茶之魁,称“王老二魁尖”。1910年,猴坑人方南山、方先櫃、王文志、张富荣四人,精心制作四斤“魁尖”,陈列在南洋劝业会和农工商部,首获优奖、广受好评,为不使此“魁尖”与一般魁尖混淆,特以猴坑产地为名,定名为“猴魁”。1915年,猴魁茶送往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前,太平县商会再将“猴魁”更名为“太平猴魁”,意该茶品质位尖茶魁首,产太平县猴坑。
1915年,在太平商会刘敬之和苏锡岱的举荐下,方南山远赴重洋携猴魁茶叶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猴魁茶叶以其独特的品质获得一等金质奖章。从此太平猴魁走出国门。但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却错过了发展太平猴魁的绝佳时机,以至几十年后太平猴魁竟湮没得杳无踪迹。
1913年挂牌收购,到1935年时太平猴魁产量达到500公斤,以后便一路下滑,至1949年时产量惨跌至95公斤。建国后虽然太平猴魁的地位和声誉有所提高,作为内贡茶享受着特殊的尊荣和礼遇,但计划经济的体制却严重束缚了太平猴魁的发展,太平猴魁的年产量一直徘徊在500公斤左右。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送给尼克松一包礼品即太平猴魁。
1987年,国家取消了茶叶统购统消政策,太平猴魁年产量历史性地突破一千公斤。此后一路飙升。由于太平猴魁原产地种植面积和区域的束缚,年产量始终徘徊在二至三千斤左右,不能大踏步向前迈进。
2002年,黄山区政府提出了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扩大猴魁茶的生产制作区域。
2003年,太平猴魁获得了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标志。这就使太平猴魁走出了猴坑原产地的限制,走上了在黄山区(太平)范围内大面积种植加工的道路。太平猴魁的种植面积,已从核心产区向周边辐射到十几个乡镇几十个行政村。凡符合猴魁场地要求的区域农户,严格按照太平猴魁国家标准要求,精细加工制作。2003年,太平猴魁的年产量达到12600公斤,成为太平猴魁飞速发展的标志年。
2006年注册了“太平猴魁”地理标志,对太平猴魁茶叶的品质、产区进行了严格的划分,制定了管理的办法和章程,对太平猴魁的生产、制作、销售进行规范,以保护太平猴魁茶叶的优良品质,并积极参加世界地理标志大会、世博会等活动。地理标志的注册使太平猴魁茶产业取得了快速健康发展,当地的茶农不仅通过地理标志的注册获得了丰厚的收入,太平猴魁也因此扬名。
2009年,全区茶叶总产量1310吨、产值2.05亿元,综合产值6亿元;
2010年产量1170吨,产值2.73亿元,综合产值8亿元。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每年净增3500万元以上。
十二、采摘标准
太平猴魁,中国绿茶中的极品名茶。其采摘之考究,标准之严格,在我国名茶中亦属魁首。清晨朦雾中上山采茶,雾退即收工,一般只采到上午10时。采茶要做到“四拣”,即拣高山阴山、拣生长旺盛的柿大茶茶棵、拣枝杆粗壮的茶枝,拣尖即拣符合标准的芽叶,其原则有“八不要”,即过大不要、过小不要、过瘦不要、弯曲不要、无芽不要、色淡不要、紫芽不要、病虫危害不要。
太平猴魁采摘要在晴天进行,雨天一般不采。“拣尖”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短时间摊放,实际上是一种轻度萎凋,使少量失水,便于杀青,同时也有利于内含物的转化,对猴魁香气、滋味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十三、加工工艺
太平猴魁制作工艺分拣尖、摊放、杀青、整形、头烘、二烘、三烘七道工序,全部手工作业,投叶量极少,手势轻巧,还要适时调整火候,变换手法,使茶叶形成独特的扁展挺直状。
用直径70厘米的桶锅,锅壁要光滑清洁。以木炭为燃料,确保锅温稳定。锅温110℃左右,每锅投叶量75—100克。翻炒要求“带得轻、捞得净、抖得开”,历时2—3分钟。杀青结束前,要适当理条。杀青叶要求毫尖完整,梗叶相连,自然挺直,叶面舒展。
毛烘
按一口杀青锅配四只烘笼,火温依次为100℃、90℃、80℃、70℃。杀青叶摊在烘顶上后,要轻轻拍打烘顶,使叶子摊匀平伏。适当失水后翻到第二烘,先将芽叶摊匀,最后用手轻轻按压茶叶,使叶片平伏抱芽,外形挺直,需边烘边捺。第三烘温度略降。仍要边烘边捺。当翻到第四烘时,叶质已经干脆不能再捺。至六、七成干时,下烘摊凉。
投叶量250克左右,火温70℃左右,要用锦制软垫边烘边捺,固定茶叶外形。经过5一6次翻烘、约九成干,下烘摊放。
又叫打老火,投叶量约1900克。火温60℃左右,边烘边翻。切忌捺压。足干后趁热装筒,筒内垫箬叶,以提高猴魁香气,故有“茶是草、箬是宝”之说。待茶冷却后,加盖焊封。
十四、故事传说
“太平猴魁”产于中国黄山北麓太平县的猴坑、猴岗和彦村。当地传说,古时一位山民采茶,忽然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看看四周,什么也没有,再细细寻觅,原来在突兀峻岭的石缝间,长着几丛嫩绿的野茶。可无藤可攀,无路可循,只得怏怏离去。但他始终忘不了那嫩叶和清香。后来,他训练了几只猴子,每到采茶季节,他就给猴子套上布套,让它代人去攀岩采摘。人们品尝了这种茶叶后称其为“茶中之魁”,因为这种茶叶是猴子采来的,后人便干脆给取名为“猴魁”。
3.传说三
安徽省太平县猴坑地方生产一种猴魁茶。传说古时候,在黄山居住着一对白毛猴,生下一只小毛猴,有一天,小毛猴独自外出玩耍,来到太平县,遇上大雾,迷失了方向,没有再回到黄山。老毛猴立即出门寻找,几天后,由于寻子心切,劳累过度,老猴病死在太平县的一个山坑里。山坑里住着一个老汉,以采野茶与药材为生,他心地善良,当发现这只病死的老猴时,就将他埋在山岗上,并移来几颗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正要离开时,忽听有说话声:“老伯,你为我做了好事,我一定感谢您。”但不见人影,这事老汉也没放在心上。第二年春天,老汉又来到山岗采野茶,发现整个山岗都长满了绿油油的茶树。老汉正在纳闷时,忽听有人对他说:“这些茶树是我送给您的,您好好栽培,今后就不愁吃穿了。”这时老汉才醒悟过来,这些茶树是神猴所赐。从此,老汉有了一块很好的茶山,再也不需翻山越岭去采野茶了。为了纪念神猴,老汉就把这片山岗叫作猴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作猴坑,把从猴岗采制的茶叶叫做猴茶。由于猴茶品质超群,堪称魁首,后来就将此茶取名为太平猴魁了。
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以医为业,爱好品茶,对茶之功能了解精深。
1912年,孙中山在安徽芜湖考察。获悉后,方南山带上猴魁茶去码头敬赠孙中山,以示敬仰。当孙中山饮此茶后,赞不绝口,连称好茶,深为猴魁之美之奇感到兴奋,欣然挥毫为方南山题词:“饮杯猴茶,如得知己,可以无憾。南山先生鉴 民元孙文”,并盖上印章。酣畅有力的题词,内涵丰富,它既是对猴魁茶的充分肯定,更体现了孙中山关注民生、视茶人为知己的伟人风范,他的题词已成为中华茶文化的瑰宝。
2.猴魁殊荣巴拿马一等金奖
1915年,猴坑人方南山携太平猴魁远渡重洋赴美,参赛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赛中,方南山在中华馆旁的木屋开设茶室,实地烹泡猴魁茶,一时香气四溢,品茗滋味甘醇,一举征服参会宾朋。后几经评审,太平猴魁以其特殊工艺、上乘质量、独特风格,征服评委,冠盖群芳,脱盈而出,荣膺一等金质奖章。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是人类史上最为盛大的精品大展示,是全球性各类顶尖产品的大比武,它的显赫名声,它的权威性以及获奖产品之过硬,是无以比拟的。
3.撰写《猴茶真经》
《猴茶真经》是太平猴魁的首部文献,作者方南山。该文分九节,以四言诗形式,将太平猴魁神话般诞生、茶园管理、采制手法、成茶品质以及孙中山赞誉等,进行了形象、生动、优美的概括,字字珠玑,句句精辟。
4.周恩来与太平猴魁茶商刘敬之
刘敬之(1880-1965),猴坑村人,12岁习商,在家乡有三门茶庄,在南京、扬州有刘人和老茶栈。一生极力推举太平猴魁茶,曾任南京茶叶公会主席、太石泾旌四县茶叶出口联合会主任、太平商会会长、皖南公署委员,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馆员等职。他创办三门小学,他家被誉为“新四军义务兵站”,曾四遭国民党拘捕入狱。
1939年周恩来赴皖南两次到过他家,见刘敬之深明大义,为国捐资出力,遂题词:“绥靖地方,保卫皖南,为全联导,为群众倡”。1946年周恩来收到刘敬之托人送来的太平猴魁茶并获悉其四次被拘入狱,亲笔回信,先称赠名茶为“隆情厚爱“,后大赞其“正面强暴,义薄乡邦”, 嘱“放眼宽怀,善自珍重”,留下一代伟人与太平猴魁茶商的美丽佳话。
5.“茶王祭”仪式
“茶王祭”即对太平猴魁创始地猴坑的树龄170多年的“茶王树”进行敬香、敬酒、祭拜、祭文等祭祀活动,最后有一对金童玉女用嘴含采太平猴魁茶。这是太平猴魁开园时必须举行的一项民俗活动,意在为茶农祈福,愿当年的茶叶丰产丰收。
作词:万宏
作曲:崔丹(海军军乐团)
编曲:鄂矛(总政歌舞团)
混缩:陈庆
演唱:陈娜(海军军乐团歌唱家)
五百里黄山,六百里猴魁。
山路弯弯,溪水潺潺,
迷人画卷惹人醉。
天赋地颂,人和为贵。
茶艺相传,真情相随。
五百里黄山,六百里猴魁。
恪守祖训,诚信为本,
日子红火岁月生辉。
清醇厚润,幽兰之美。
精神永驻,信念相随。
啊!古镇小村迎远客,一杯猴魁。
香韵口中过,滴滴入心肺。
化解所有的疲惫,一口如仙醉。
五洲宾朋喜相聚,人人都夸猴魁美。
五百里黄山,六百里猴魁。
恪守祖训,诚信为本,
日子红火岁月生辉。
清醇厚润,幽兰之美。
精神永驻,信念相随。
啊!古镇小村迎远客,一杯猴魁。
香韵口中过,滴滴入心肺。
化解所有的疲惫,一口如仙醉。
五洲宾朋喜相聚,人人都夸猴魁美。
古镇小村迎远客,一杯猴魁。
香韵口中过,滴滴入心肺。
化解所有的疲惫,一口如仙醉。
五洲宾朋喜相聚,人人都夸猴魁美。
人人都夸猴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