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毛峰茶叶网
黄山毛峰茶农直销-新茶上市

天柱剑毫

首页 > 茶叶知识 > 正文
日期:2024/12/27 21:27:19
一、简介
天柱剑毫,这一茶中珍品诞生于安徽省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区域,归属于绿茶家族。它仿若一位身着翠衣、手持利刃的雅士,凭借超凡卓越的品质、别具一格的韵味以及那峻峭挺拔、仿若宝剑出鞘般的外形,在全国名茶之林中崭露头角、独树一帜,其名亦因外形扁平似剑而来。回溯至 1985 年,在那场备受瞩目的全国名茶展评盛会上,天柱剑毫力压群雄,成功获评全国名茶的殊荣,自此声名远扬。时光流转至 2009 年 4 月,“天柱剑毫” 商标再度闪耀,被荣耀授予 “安徽省著名商标” 称号,进一步夯实了它在茶界的地位,让这来自天柱山的茶香,飘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为更多爱茶之人所知晓、所钟情。

天柱剑毫

二、品质特征
天柱剑毫多产自海拔500米以上的深山之中,茶叶因常年受云霭浸漫,为淑气所钟,不用熏焙自然清香。每年谷雨前后茶农开始采摘新茶,选用“一芽一叶”。取少许置于杯中,用开水冲泡,只见茶叶徐徐伸展,汤色碧绿,香气袭人,入口甘醇。

天柱剑毫外形扁平挺直似剑,色泽翠绿显毫,花香清雅持久,滋味鲜醇回甘,汤色碧绿明亮,叶底匀整嫩鲜。其叶绿、汤清、香醇味厚,有“入口浓醇、过喉鲜爽,口留余香、回味甘甜”之感。天柱剑毫内含丰富的多酚类、氨基酸等多中有益成份,可消食去腻、止渴生津、益思少卧。

天柱剑毫汤色

三、茶树品种
天柱剑毫主体茶树茶芽黄绿、节间短、肥壮、茸毛多、叶椭园、内含物丰富,其优良的品质与精心选种密不可分。

天柱剑毫茶树

四、等级标准
天柱剑毫“剑状”独特风格的形成与严格选采芽叶密切相关。严格坚持选采黄绿色茶芽,绝对禁止采墨绿和紫红色的茶芽制作天柱剑毫,制作剑亳的芽头长度必须严格限制在2.5~3厘米范围内。

天柱剑毫鲜叶

特级剑毫的鲜叶原料要求选采柔嫩、肥状、匀齐、茸毛多、节间短、黄绿色芽长于叶的一叶初展芽。经精细制作后,成茶外观翠绿毫显,形若宝剑,冲泡后芽叶自然舒展,朵朵匀齐,如同盛开花朵,令人赏心悦目。

五、获奖荣誉

天柱剑毫所属企业连续多年为安庆市优秀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品牌工程先进单位;

198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新名茶,同年被评为部优、省优;

1999年获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

2004年获绿色食品茶认证;

天柱剑毫礼盒装

2005年获安徽省“十大品牌名茶”称号;

2006年获安徽省名牌“优质农产品”称号;

2009年认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

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

 

签约黄梅戏艺术表演家韩再芬为“天柱山”茶叶品牌形象代言人。

 

天柱剑毫听装


六、产地环境

安徽省潜山县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4A级旅游区天柱山所在地,此地山场丰富,盛产高山绿茶。天柱山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城之西北。群峰之巅,耸拔千仞,如“孤立晴霄,中天一柱”,海拔1485公尺,天柱山因此得名。
天柱山雄奇灵秀,孕育着天柱山茶的独特品质。

天柱剑毫

《安徽通志稿•物产考》称:“茶以皖山(天柱山)为佳产,皖峰高矗云表,晓雾布漫,淑气钟之,故其气味不待薰焙,自然馥馨……”。早在唐代,天柱山茶就闻名遐迩。天柱山茶且有岁贡的记载,诗人王安石、苏东坡均在天柱山留有品茶颂茶的石刻。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唐代李白《江上望皖公山》)。天柱山雄奇灵幽,巍峨秀丽,是江淮大地的名山,唐代道教称之为“第十四洞天”,自古以来为游览胜地。

天柱剑毫产地

天柱山历有潜山、皖山、皖公山、万岁山诸名。天柱峰深踞群山之中,峰顶拔尖,故称“潜(尖)山”。西周时天柱山一带册封过一个由皖伯作领主的皖国,故改为“皖山”,皖,原有美好、明媚的意思,安徽省简称为皖,亦由来于皖山、皖水。相传皖伯执政时,体察民情,施以德政,后人为纪念他,又改皖山为“皖公山”。

旧传,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汉武帝南巡,亲临皖山设台祭岳,百姓高呼万岁,故也有“万岁山”之称。后来汉宣帝又敕封天柱山为“南岳”,从此名声远扬。

天柱剑毫的主产区之一的天星庵为马蹄形山坞,海拔490米,坡向西南,两条小溪穿园而过,茶园四周林木葱翠,兰花满山;而另一主产区马祖庵为半月形山坞,流水潺潺、野花遍坡。两地终年云遮雾绕。士层深厚肥沃。经测定前者有机质含量为5.78%、后者为6.12%),日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为14.6℃,七至八月平均气温为25.4℃元至二月平均气温为4.1℃,降雨量1600至1900毫米,年相对湿度为77.5%,年无霜期为一百十二天,茶树终年在漫射光中生长,故其所产剑毫茶花香高久、鲜爽回甜的特点。

天柱剑毫茶

茶园分布在海拔500米~900米的中山区,年平均温度15.3℃,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毫米~1800毫米,土壤母质为花岗岩,土壤为砾质壤土,透气排水性好。因地处大别山区南麓,冬季寒流不易侵袭,加之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生长旺盛。

七、地域保护范围
天柱剑毫主产地位于天柱峰西南麓的天仙庵、镇国庵、马祖庵、茶庄、横冲、五庙、下河村等地,其中尤以天仙庵、镇国庵、马祖庵所产之茶品质佳。这里群峰争秀,幽谷竞奇,苍松涛涌,翠竹遮天,自然景观神奇,为皖中著名的旅游胜地。

八、历史发展
天柱剑毫创制于唐代,称舒州天柱茶。天柱山制茶历史悠久,唐代陆羽<茶经>有舒州太湖县潜山产茶的记载。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有“舒州天柱茶,虽不峻拔遒劲,亦甚甘香芳美,良可重也”的记述。唐代《玉泉子》中有一个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昔有人授舒州牧,李德裕谓之曰,到彼郡日,天柱峰茶可惠三角,其人献之数十斤,李不受还,明年罢郡,用意求精,获数角投之,德裕阅而受曰,此茶可以消酒食毒,乃命烹一瓯,沃于肉食内,以银合闭之。诘旦,因视其肉,已化为水,众服其广识”。作者用极为夸张的手法,阐述了舒州天柱峰茶能解酒消食的功效。

北宋乐史<大平寰宇记>记载:“舒州土产开火茶,怀宁县多智山……其山有茶及蜡,每年民得采掇为岁贡。”当时潜山尚未建县,归怀宁管辖,开火茶为潜山所产。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论茶,唯言阳羡、顾渚、天柱、蒙顶之类”。说明天柱茶在北宋以前,就与阳羡茶、顾渚茶、蒙顶茶并列,可知名气之大。

天柱剑毫杯泡

南宋王观国《学林》记述:“薛能谢刘相公寄茶诗曰,两串春团敌夜光,名题天柱印维扬。茶之佳品,珍逾金玉,未易多得……以两串寄薛能者,皆下品可知也。”薛能是唐代诗人,王观国在引用他赞誉天柱茶的诗句后,又说好茶珍贵不易多得。

又据《潜山县志》载:“茶以皖山为佳,产皖峰,高矗云表,晓雾布蔓,淑气钟之,故其气味不待熏焙,自然馨馥,而悬崖绝壁间,有不得自生者尤为难得,谷雨采贮,不减龙团雀舌也。”天柱茶在唐、宋时,即美名远扬,而后却销声匿迹,湮没失传。其原因无以考证。

为了开发天柱山茶叶资源,适应天柱山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经过六年的研究、试制,终于在1985年成功地创制出名茶“天柱剑毫”,使天柱名茶重放异彩。1980年恢复生产,因外形扁直似剑,故称天柱剑毫。天柱剑毫的开发,始于1978年。初名“奇峰”,出自大诗人李白赞誉天柱山主峰“奇峰出奇云”诗句。开始仿制毛峰,后又改为剑状,仿天柱山笋子峰。次改“晴雪”,以茶身满披白毫,以“天柱晴雪”风景之名为名。最后,以形似利剑,满披白毫,定名“天柱剑毫”。一个名茶,花了8年功夫,凝聚了许多茶农、技术人员和茶叶专家的汗水和智慧。

天柱剑毫茶

九、采摘标准
天柱剑毫采摘期一般在4月5日至4月25日,按照1芽1叶的标准进行分期分批采摘。鲜叶分1芽1叶初展、1芽1叶开展、1芽2叶初展3个等级。天柱剑毫于清明后开园采摘,选择阴天或晴天上午11时前、下午3时后采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要求芽头肥壮、匀齐、多毫、节间短,色泽黄绿,不采病虫芽叶、对夹叶,紫芽叶、单片叶及老叶,以达到嫩、匀、鲜的要求。鲜叶采回后,拣除不合标准的芽叶,薄摊于竹顺中待制。

天柱剑毫采摘

十、加工工艺
天柱剑毫制造分杀青、做形、提毫、烘焙四道工序。

1.杀青
摊青2—4小时后即可杀青,杀青在泷井锅中进行,每锅投叶量200克左右,下锅温度130—160℃,以后渐次降低,鲜叶下锅后要翻得快、扬得高、抖得散、捞得尽,手法轻快不带劲,待鲜叶炒至清香显露时(失水40%左右)开始理条,理顺条索后迅速起锅摊凉。全过程6-8分钟。

2.做形

摊凉10—20分钟后进人炒坯工序。炒坯是天柱剑毫成形的关键,每锅投杀青叶150克左右,锅温控制在90—60℃,并依次渐降。做形过程中有捺、翻、抖、理等几种手法,要求四指并拢平直,大拇指分开,伸入锅内将茶条理顺,经过15—20分钟,茶叶达七成干,茶条基本固定,呈剑状,即可提毫。


3.提毫

白毫显露是天柱剑毫的主要特征之一,必须进行提毫。提毫时锅温稳定在50℃左右,将茶条置于掌中,双手搓揉除去茶条表面原粘凝的茶汁胶结层,而便白毫显露。搓揉时用力必须轻而均匀,以防条断毫脱,八成干后起锅摊凉。


4.烘焙
分初烘、复烘、足烘三次。初烘温度80℃左右,两锅杀青叶并一烘,烘5~10分钟。复烘温度70℃左右,将初烘叶两笼并一笼,时间10~15分钟。足火温度50℃左右,叶量为两笼复烘叶,烘60~90分钟,至足干。待手捏成粉末时即可下笼,经拣剔,即可包装。

天柱剑毫包装

十一、研制与命名
1985 年春,潜山县农业局精心组建的 “天柱剑毫” 创制小组踏上征程。成员葛子政、宋海宽、汪顿来、李向利四人,驾乘汽车从水吼风驰电掣般赶往下河茶场。彼时,汪顿来就职于水吼区农技站,宋海宽担任站长一职,葛子政身为农业局多经股副股长,李向利则是从源潭农技站抽调而来。汪顿来与李向利刚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毕业不久,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均二十出头;宋海宽和葛子政年资稍长,已届不惑,一位是安徽农学院的工农兵大学生,一位毕业于北方某农校,是早期大专毕业生。组建此小组用意颇深,“两老” 带 “两新”,优势互补,携手共进。在那个年代,基层工作条件有限,自行车堪称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汪顿来和李向利骑着自行车,后座载着两位前辈,一路骑行,大约一小时后抵达下河茶场。
下河茶场隶属横冲乡(后改称横中乡)下河村,为村办茶场,由当地村民余大华老人承包经营。茶场坐落于进山公路下方,交通尚算便利。其下方有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河对岸山峦起伏,山顶翠竹摇曳、树木葱茏,山腰处一大片茶园绿意盎然,山脚河水悠悠流淌。因有河流阻隔,对岸山上罕有人烟,茶园平日里除了采茶姑娘的欢声笑语,鲜有人至,仿若世外桃源,不受丝毫污染,环境清幽洁净。春夏之交,水汽从河中袅袅升腾,与山间清新空气相互交融,山间时常云雾缭绕,仿若轻纱漫掩,为茶树生长营造出得天独厚的环境,滋养出高品质的茶叶。正因如此,“天柱剑毫” 名茶创制工作首选此地,优质原料仿佛天赐。四人抵达后,马不停蹄地忙碌数日,制作诸多样品,却总觉未尽人意。

一日,一场看似寻常却意义非凡的会议悄然召开。事后回想,这次会议堪称决定名茶成败的关键转折点 —— 关乎 “名人效应”。众人围坐研讨,一致认为,创制的名茶样品内在品质过硬是根基,但若无名人指引助力,恐难声名远扬。小组中三人出身安徽农学院,自然而然想到了恩师陈椽教授。陈椽教授声名赫赫,在全国茶学界威望极高,与浙江农业大学王泽农教授并称两大泰斗,其著作《中国茶叶通史》更是让他名载英国《世界名人录》。欲请陈椽教授指导的想法向时任农业局多经股股长汪界平汇报后,汪股长爽快应允,旋即通过省农业厅基地办秦大东同志(亦是陈椽教授高徒,往来密切)联络到教授,并诚邀其前来潜山指导。
没几日,陈椽教授在秦大东陪同下,千里迢迢从合肥赶赴潜山,亲临下河茶场。在此,不得不提及汪界平股长,他为 “天柱剑毫” 的迅速成名及后续推广立下汗马功劳,发挥了关键推动作用。陈教授踏入茶场,便全神贯注地研究样品、品鉴茶叶,悉心听取制作工艺介绍并深入分析,随后提出独到的建议方案,由葛子政股长与汪顿来负责具体实施。茶草(鲜叶)入锅,葛股长率先操刀杀青,杀青完毕摊凉,接着汪顿来上手理条,理条完成再次出锅摊凉。做形环节耗时良久,汪顿来与葛股长轮番上阵,陈教授在旁目不转睛,不时给予精准指导。在陈教授的注视下做茶,众人难免紧张,却又个个全情投入,不敢有丝毫懈怠,生怕稍有差池。待做形大功告成,陈教授难掩满意之色,高声称赞:“好,就这么做!” 还让四人仔细回顾刚才的制作工序与技巧,又叮嘱工人将刚做好的茶叶烘干,特别强调要把茶叶摊平、压紧,随时留意翻动,切不可烘焦,翻动时务必将茶叶端离炭火,谨防出现烟焦味。

天柱剑毫鲜叶筛选

茶叶制作完毕,汪界平股长顺势提议,请陈椽教授为这款茶赐名。此前,也曾为这未来的 “名茶” 斟酌过诸如 “天柱毛峰”“天柱晴雪” 等名号,然而由于制作工艺不断调整优化,那些名字愈发显得不够贴切。此刻,无疑是为 “名茶” 定名的绝佳契机,在众人的殷切期盼下,陈椽教授略作思索,应允考虑。短短两分钟不到,陈教授脱口而出:“就叫‘天柱剑毫’吧!” 一旁的省农业厅秦大东同志当即拍手叫好,并阐释道:“‘剑’寓意茶叶外形,修长挺直恰似宝剑,‘毫’则突显茶叶嫩度,表面布满茸毛,尽显鲜嫩之姿,同时‘毫’谐音‘豪’,饱含茶中英豪之气!” 经此一番解读,众人齐声喝彩,陈椽教授亦是面露欣慰之色。如今回首,这名字当真起得绝妙,多年来朗朗上口,声名远扬,引得不少省外名茶纷纷效仿,取名剑毫,仅前缀各异。
送别陈椽教授后,创制小组在下河茶场继续发力,制作一批又一批样品,且皆严格遵循陈教授设计的工序精心打造。此时,茶制作工序已然定型,名号也正式敲定,距离参加全国名茶评比,只差足量的样品。考虑到水吼乃老牌茶区,茶场林立,好茶频出,创制组果断决策,兵分两路,奔赴各茶场采集样本。宋海宽与李向利一组,从下河茶场出发,奔赴高峰茶场、佛岭茶场、杨畈茶场;汪顿来与葛子政一组同样从下河茶场启程,前往梅寨茶场、马潭茶场、天柱茶场、林畈茶场。彼时,作为全新产品与技术,当地茶场无人熟稔,就连采茶都需四人亲力亲为,带领采茶姑娘深入茶园,手把手传授采摘技巧,一日下来,收获的茶草颇为有限。下午与晚上便是紧张的制茶时段,所有茶草全靠二人手工精心炮制,丝毫不敢假手他人,生怕影响品质。历经九日苦战,样品制作终告一段落,归来一称,两组合力,共计三十多斤。接下来便是精细的拣剔工序,将不合标准的茶叶逐一剔除,实则是把符合条件的茶叶一根一根精心挑选出来,如此筛选,剩余茶叶约莫仅一半。拣茶工作依旧在下河茶场展开,拣过后的茶叶还需复烘,去除多余水分,方能激发馥郁香气,确保茶叶品质稳定,不易变质。烘茶耗时漫长,众人商议,每次仅派一人值守。
天柱剑毫罐装
五月二十八日,备受瞩目的全国名茶评比会在南京盛大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规模空前的名茶盛会。潜山县选送的 “天柱剑毫” 样品在此次评比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桂冠,荣膺全国 “十大” 新名茶之首。此次获奖,一方面得益于样品茶叶品质卓越,另一方面,陈椽老教授的关怀助力功不可没,评比会上,陈椽教授欣然点评:“这个茶是我亲自指导的。”“天柱剑毫” 的创制成功,仿若在潜山县茶叶发展史上点亮一盏明灯,开启了茶叶产业蓬勃发展的新纪元,潜山茶叶曾一度辉煌无限,跻身全省前三强之列。“天柱剑毫” 创制成功后,创制小组四人也各获重用,县农业局将茶叶专业从多经股独立出来,单独组建茶叶站,并成立名茶开发公司,葛子政同志出任站长兼名茶公司经理,宋海宽同志调任县茶场场长,李向利同志调回桐城县人事局任职,汪顿来也调入农业局茶叶站、名茶公司工作。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近三十年过去,宋老和葛老已相继离世,回首往昔峥嵘岁月,令人感慨万千,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天柱剑毫罐装


上一篇:桐城小花
下一篇:没有资料
黄山毛峰茶农直销-新茶上市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