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
一、外观
1、西湖龙井茶,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绿翠,内质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叶色绿。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著。
碧螺春
2、碧螺春条索纤细、卷曲、呈螺形,茸毛遍布全身,色泽银绿隐翠,毫风毕露,茶芽幼嫩、完整,无叶柄、无“裤子脚”、无黄叶和老片。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
特级西湖龙井
二、香气
1、春茶特级西湖龙井清香或嫩栗香,但有部分茶带高火香;滋味清爽或浓醇;叶底嫩绿,尚完整。其余各级龙井茶随着级别的下降,外形色泽由嫩绿→青绿→墨绿,茶身由小到大,茶条由光滑至粗糙;香味由嫩爽转向浓粗,四级茶开始有粗味;叶底由嫩芽转向对夹叶,色泽由嫩黄→青绿→黄褐。
洞庭碧螺春
2、洞庭碧螺春香气浓烈,清香带花果香,主要它生长在果园之中和洞庭的特有水土有关。
根据《GB/T18957-2008洞庭碧螺春茶》标准,碧螺春为嫩香持久,同时兼具花果综合香气,并且具有持久、纯正的特点,而其香气主要来源于其“茶果间作”的种植方式,枇杷、杨梅、柑橘与茶树交相辉映,根系交错,因此,茶树从土壤中吸取到大量的物质,从而具有独特的香气。
狮峰龙井产地-龙井村
三、产地
1、西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西湖的狮峰、翁家山、虎跑、梅家坞、云栖、灵隐一带的群山之中。
洞庭山景色
2、碧螺春,产于太湖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故命名洞庭碧螺春。2002年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批准,获得原产地域标志产品保护。
西山镇(今金庭镇)全境十二个行政村都种茶。重点茶区在秉场、石公堂里、东村、衙甪里、东河、缥缈村一带,其余东蔡、林屋、庭山、蒋东、元山各村也有分布。茶园面积965公顷。东山镇全境十二个行政村中,茶区主要分布在山区的莫厘、碧螺、双湾、杨湾、陆巷五个村。
西湖龙井鲜叶
四、树种
1、西湖龙井茶主要分为群体种和龙井43号。龙井群体种也称为老茶蓬、老龙井和土茶。
是龙井茶中最早的品种,也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混合茶树品种,未经过人工干预,通过茶籽落地自然发芽生长繁育而成,被称为老茶树。老茶树以独特的“豆花香”而闻名,采摘时间相对较晚,3月底至4月初才发芽。
龙井43号是群体种通过扦插技术保留下来的,具有群体种优良品质的茶树树种,属于无性繁殖,属于灌木,中叶类。一般3月中旬至3月底发芽,采摘的时间要早于群体种,豆香味十足,清香淡雅。
洞庭碧螺春群体小叶种鲜叶
2、正宗的洞庭碧螺春当地的茶树品种是群体小叶种,这种树种发芽稍晚,在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
(洞庭)碧螺春的茶树品种有两个,东山群体小叶种、小山种,以群体种为正宗。东山群体小叶种为晚茶,为清明开采,是江苏洞庭山本地古老特色茶种,当地茶农称之为“柳叶条、柴茶”等;而小山种是后期培育的早茶,一般每年3月中旬采制。
西湖龙井茶炒制
五、制茶工艺
1、西湖龙井茶在炒制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具有鲜明技术特色的炒制工艺,其中包括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等龙井茶炒制“十大手法”。
鲜叶摊放,摊放叶分筛,青锅,回潮,二青叶分筛,辉锅,干茶分筛,复辉(挺长头),复筛归堆,贮藏。 由西湖龙井“炒茶王”炒制,采用传统抓、抖、搭、搨、捺、推、扣、甩、磨、压等“十大手法”。青锅温度 230 ℃,辉锅温度 80~117 ℃。
碧螺春手工炒制
2、碧螺春茶大都采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艺过程是杀青、炒揉、搓团、培干,这些工序在同一锅内一气呵成。其炒制特点可以总结为:“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
精品西湖龙井茶
六、等级
1、西湖龙井茶按其品质不同,分为精品、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五个级别。
特一级洞庭碧螺春茶
2、国家标准对洞庭碧螺春茶按产品质量分为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三级五个等级,其中特一级、特二级最为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