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甘”
茶的基本而重要的物性之一是味苦、性寒。在“医食同源”的中国养生思想里,茶被认为具有助益消化、提神醒脑、散热、明目、利尿等广泛的功能和作用。面对茶叶的苦涩,西方人通过加牛奶和糖以降低苦涩。中国人则通过制茶以及泃茶方式的调整来最大程度地化解苦涩,转苦为甘。“甘”正是中国文化独有的“味感”之一,在英语中没有一个对应之词。“甘”不是简单的甜,中国人讲茶或其他食物“甘”的时候,常常也在寓意讲述自己的人生历程---苦后成甜方为“甘”。讲茶也是讲人,这种将物和人合而为一进行表述的方式,在此已见一斑。
茶之“清”
在中国文人眼中,“清”绝不止于用来形容茶汤在感官评审上的清澈度,而是被赋予了多种丰富的含义并被上升为一种至高的审美标准。茶树最早生长在自然环境良好、远离人迹的山林或灵山妙,因此被视为洁净之物、“草木之仙骨”,和文人想要在尘世凡俗中保持人格高洁的需求相一致。所以在写到茶的诗句中,张载说“芳草冠六清”,韦应物说“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颜真卿说“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都将茶可以“清心”的作用阐发得淋漓尽致。
茶之“气”
茶除了“清心”的效果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补气”。茶料质量上乘、陈放良好的茶才具有“茶气”。喝茶者如能感受到“茶气”,则其身体表现为腹部发热、背部或手心有汗。储藏多年不知期、喝来虽淡而无味、但仍具有强劲茶气的老茶,被誉为“无味之味”,是茶之极品;当然,才出产的新茶也有“茶气”,而和这种“茶气”相对应的是茶树年龄、生态环境,所谓“喝生态”“喝环境”。
茶之“韵”
除了“茶气”,还有一个特别能体现中国式味觉表述的用语:“韵”。“韵”在汉语里较早是和声音联系在一起的,指一种有意味的余响。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延伸运用到味觉,“韵”可以意指有余味、有回味等等。所谓有“韵”,一种解释为“喉底很深”,意指茶水咽下去后在喉咙处的回甘和生津很长很深;另一解释为,把“韵”描述为一种渐进的感知过程:茶水入口甜而细,咽下以后有明显回甘,然后最重要的是闭上嘴巴时,一股气息会从鼻孔出来,带给人一种至高的享受。总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自己主观判断的“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