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4年的春天,北平的雪花还在飘落时,陆潆作为北洋政府农商部佥事,却意外地与祁红结缘,开创了中国茶史上空前绝后的事业。这个故事发生在1915年,当时陆潆接到部长召见,得知有外商要求以农商部名义去徽州茶区考察。他被派去陪同,并要求留心观察,弄清老外真正的目的。
祁门红茶
陆潆来到上海后见到了三位人物:两位高鼻深目的英国老外柏雷德和海里思,以及中国的洪敬斋。他们一行四人经过杭州,进入新安江,最后到达屯溪。但是令陆潆明白老外真正目标的是,他们只参观了一个茶厂之后就提出要去祁门。原来所谓的英商柏雷德其实是上海锦隆洋行总经理。抵达祁门后,正值茶季,柏雷德热情高涨,不仅参观了茶号,还深入农家观察茶叶初制过程,并向陆潆提出要到茶园采摘鲜叶,以了解留蘖采摘的方法。在经历了数日的考察之后,四人分别离开。
随后,陆潆回到部里,得知外国人真正的目的是要在中国的茶区扎根。根据国际条约,外商不得在内地办厂。因此,经过国务会议的研究,决定由农商部自己办茶场,以抵制外商的企图。选址在祁门南路平里,并请陆潆兼任场长,迅速去祁门开展工作。他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经费,建立一个科学化试验场,推动茶农集体革新的基层力量。
这个故事揭示了民国初年茶业的发展景象。历史学家认为,民国最大的贡献就是系统引进现代茶学体系,并将其与中国茶业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初步现代茶学体系。而祁门茶业改良场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被誉为中国近代茶业的摇篮,地位至高无上。
然而,茶业的兴盛并非一帆风顺。1932年,茶圣吴觉农前来徽州实施复兴行动,得到了茶商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这是茶业复兴的先锋之举。然而,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华茶的出口全部停顿。到了1942年,安徽积存的茶叶达到了26.27万箱。徽州茶商面临着困境,茶号纷纷倒闭。随后的日子越来越艰难,到了1945年,华茶的出口量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不足1911年的1%。其中祁红仅有4631箱,屯绿只有75350箱,跌至极限。
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徽商被纳入计划经济体制,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徽州茶商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并从此逐渐消失。直到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重构后,黄山茶商以徽州茶商的基因重新崛起,茶业焕发新生。
民国初年的茶业兴盛和衰落,展示了中国茶史的曲折发展。尽管历经波折,但茶文化与产业始终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在改革开放后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