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里,资中(今四川资阳)人王褒寓居成都安志里一个叫杨惠的寡妇家里。杨氏家中有个名叫“便了”的髯奴,王褒经常指派他去买酒。便了因王褒是外人,又怀疑他可能与杨氏有暧昧关系,很不情愿替他跑腿,还跑到主人的墓前倾诉不满,说:“大夫您当初买便了时,只要我看守家里,并没要我为其他男人去买酒。”王褒得悉此事后,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一怒之下,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以一万五千钱从杨氏手中买下便了为奴。便了虽极不情愿,但也无可奈何,并要王褒将他以后要干的事明明白白写在契约中。
王褒这人擅长辞赋,精通六艺,为了教训便了,便信笔写下了一篇长约600字题为《僮约》的契约,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劳役项目和干活时间的安排,使便了从早到晚不得空闲。契约上繁重的活儿使便了难以负荷,最后他只得痛哭流涕向王褒求情。
这篇《僮约》从文辞的语气来看,不过是作者的消遣之作,文中不乏揶揄、幽默之句。但王褒就在这不经意中,为中国茶史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其中有两处提到茶,即“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烹茶尽具”意为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武阳买茶”就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去买回茶叶。这是茶作为商品的最早记载。
从《华阳国志·蜀志》中有“南安、武阳皆出名茶”的记载,则可知王褒为什么要便了去武阳买茶。从茶史研究来看,茶叶能够成为商品上市买卖,说明当时饮茶至少已在中产阶层流行,可见西汉时饮茶已相当盛行。